媒体报道: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斜杠青年”式创业

2020.07.22

2020年7月17日   版本:03综合新闻


记者   耿挺


疫情袭来,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里的毕业季大学生创业者们,正以“斜杠青年”模式开启创业之旅:有人将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变成创业项目,自己还继续攻读博士;有人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创办了新公司,同时还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疫情带来的市场和运营的暂时困难,没有浇灭这些“斜杠青年”们的创业热情,而上理工科技园及时提供的一系列服务,也正在帮助他们快速走上轨道。

 

创业同时读博、打工

上海悠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伟今年刚刚从上理工研究生毕业,在导师们的支持下,他将实验室里的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一款可以用来净化河道水质的设备。

一直以来,刘伟就沉浸于科技创新中,从本科到研究生一共申请了10个专利。而创业的梦想从刚刚读研究生那会儿就已经开始了。在实验室里,他不仅做实验、完成课题,还不断完善河道水质净化设备。随着公司的成立,刘伟的产品也开始向外销售,在不少河道项目整治中,获得了实验性使用的机会。

与很多人想象的,毕业之后就以公司创业为主不同,刘伟在选择继续运营公司的同时,还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一方是想要继续接受导师们的指导,继续增强自己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司现阶段还是走轻质化运营路线,需要进一步打磨产品。”刘伟坦言,尽管疫情没有对环保产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公司的也正在持续向去年的客户订单提供产品,但对于未来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选择读博士,也是让自己的创业道路走得更稳一些。

与坚定地将自己专业与创业结合的刘伟不同,上理工环境工程研究生应届毕业生杨敏辉选择了将创业与自己的兴趣相结合。他是上海字卿动漫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选择动漫产业是因为“从小喜欢二次元文化”。

“我们是在今年1月成立的,原本主要的业务范围是展会的动漫产品服务。”杨敏辉说,疫情给创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热闹的展会经济因为疫情而停摆,创业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找了一份工作。”大家的工作状态是:周一到周五努力上班,周六、周日全力为创业打拼。

杨敏辉和创业团队正在努力适应着后疫情时代,他们正在将线下展会搬到线上,并尝试将动漫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以寻求新的创业方向。“未来,我还是会全身心投入创业的。” 杨敏辉毫不犹豫地说。

 

科技园强化服务

作为刘伟与杨敏辉的创业落脚点,上理工科技园拿出各种资源,帮助这些年轻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能快速站稳脚跟。

“科技园给我们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从财税服务、法律服务、金融服务、项目申报、人力资源、上市服务等方面筛选了二十余家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为我们提供了顾问咨询和服务支持,解决团队的后顾之忧。” 杨敏辉说,创业团队成员几乎都刚刚从校园里走出来,没有接触社会的经验,“上理工科技园不仅向我们提供了长达半年的免费工作场地,还向企业介绍了各种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帮助企业去申请相关的扶持资金,这使得我们感受到温暖和动力。”

上理工科技园管理着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上海理工大学分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天使基金,2005年以来已累计资助入驻企业百余家。园区的集客空间以开放的形式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办公场地,所有工位可以免费拎包入驻办公。

“我感受更为深刻的是,上理工科技园提供的创业导师服务,为我的创业指点迷津。”刘伟说。上理工科技园邀请园区的成功企业家们作为创业导师,为创业者们提供运营指导、技术支持、市场资源、产业链支持等相关的辅导和帮助。这些企业家在光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领域颇有建树,让上理工的大学生创业者获益匪浅。而科技园的训练营、培训沙龙等活动帮助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创业者克服种种困难,提升创业能力。刘伟说:“有了这些帮助,对创业,我更有自信了。”



外联编辑发布


  • 上理工科技园
    集客空间

  • 上理工科技园
    微信公众号

  • 上理工科技园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