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腿”走路,步子该迈起来了!
复工一周后,这些企业为啥“忙”得团团转?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尽管仍处在防控疫情的关键阶段,但对于不少企业来说,他们的目光已经聚焦在恢复运营,抓住商机之上。
2月17日,距离上海今年入春恰好一周。
俗话说,人勤春来早。对于全面复工后第二周的企业来说,也是如此。本报记者上午来到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实地探访发现,尽管仍处在防控疫情的关键阶段,但对于不少企业来说,他们的目光已经聚焦在恢复运营,抓住商机之上。
“指南针”瞄准市场需求
“我们公司169人,60%已经到岗。"上海迪安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丽如此告诉记者。与诸多企业不同,迪安的实验室内正忙得不可开交,一方面,一部分员工脚步不停奔赴医院,开展样本接收与运输工作;另一方面,检测人员正在进行相关样本测试,尽快处理出结果。
李丽表示,疫情打乱了公司年前的计划与安排,但企业随之就进行了调整,自2月10日复工之后,首先便借助远程系统,对最为重要的营销、实验室等岗位进行了培训,“虽然营销人员不能上门拜访客户,正好利用这个时期进行业务充电,充实自己,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好相应储备。”
在李丽看来,防疫和恢复运营是“两条腿”走路,在当前时期,步子该迈起来了,“作为市场风向最为敏锐的指南针,商机在何处,企业自己最清楚。”
李丽告诉记者,目前迪安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正在积极争取,希望能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成为全面复工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第三方机构。据了解,目前在外省市,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通过这一方式对员工进行复核,最短几个小时,长则2-3天,就能给出鉴定结果。
“我现在也接到了不少企业的致电,希望能提供相关检测服务。”李丽表示,面对这一需求,迪安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也在积极准备相关原料、试剂和人员培训,“由于目前这一检测的成本相对还较高,如果政府相关部门能给予相关补贴,相信企业积极性会更高。”
愁的是招不到人
对于上海毕得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赵芸来说,她有一“喜”一“忧”:喜的是,作为2月10日便复工的企业,因抢占住了市场先手,外贸订单不减反增;忧的是,订单上去了,人手却紧张了。
作为一家以医药中间体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合成定制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毕得医药的产品被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有机化学、材料科学、分析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研发及生产领域,而这些领域竞争之激烈,也是如火如荼。
“目前,我们在国内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对手,还没有完全恢复生产和运营。”赵芸告诉记者,正是因为下出了“先手棋”,公司的国外订单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出现了大幅度增长,按照“排片表”计算,甚至“积压”到了4月。
这一“意外”,无疑对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可是赵芸坦称,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便是原材料紧缺,上游厂商供货不足,另一方面则是人手紧张。
“为了配合疫情防控,我们现在单位分为AB两班,每周间隔上班。”赵芸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人手本来就存在紧缺,而由于现场招聘的取消,使得其原先的招聘计划也发生了改变,“尽管我们可以通过远程招聘的模式,但对于不少求职者来说,由于没法到企业来面谈,还是有些犹豫。”
此外,毕得医药年前曾有几十位实习生,如今也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不得不中止实习,这也使得人员补充更为捉襟见肘。
“我们目前正在想尽方法,扩大人员规模。”赵芸告诉记者。
信心正在逐渐恢复
来自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数据显示,2月10日当天,共有41家企业恢复生产,284人入园。到了2月17日,企业数已提升至56家,入园人数则增长到407人。一周以来,累计入园人次超过1600人。
“企业的信心正在逐渐恢复。”上海理工科技园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薛孝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数字中,还未将居家办公的员工统计入内。目前,科技园也在做好企业复工的“保姆”,尽一切可能为其提供服务。
事实上,政府部门也在尽力为企业想的周到些。今天上午,上海观合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就收到了来自杨浦区科委等部门赠送的口罩,总经理徐颐对此表示可谓是“及时雨”。据了解,观合医药的多位专家正在武汉支援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新药瑞德西韦疗效和安全性检测。
薛孝锡表示,根据市区两级政府关于企业房屋租金减免的政策,科技园拟减免入驻企业2020年2月、3月房租,预计总额达数百万元。相关主体方案已经完成,已报备主管部门。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制订实施细则和执行流程。待上报审核通过后执行。
摄 影:罗菁
责任编辑:叶赟
外联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