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杰,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6届硕士研究生。06年底,魏杰与另外两名同学受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资助成立上海精智实业有限公司,注册在上海理工科技园。他的公司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将主营经营业务从单一的销售代理,拓展到了机械模具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形成了公司的核心业务模块,公司在苏州,南京,徐州,山东设立了办事处,在上海浦东新区南汇与苏州分别设有2000平米的生产基地。2010年公司全年营业额达到3000万左右。
2011年3月27日《解放日报》头版的《创业梦想怎样实现》栏目刊登了题为《我想做个上市公司——魏杰团队创业记》的报道。以下是报道全文:
创业梦想怎样实现
我想做个上市公司
——魏杰团队创业记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11年3月27日 版次:第1版
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魏杰,自打念大学开始就人称 “老魏”。因为比起同龄人,他总显得更老练,对于自己要做什么非常清楚。2006年,老魏作为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的首批资助对象,和两位师弟一起创办了上海精智实业有限公司,从事机械加工和贸易。5年后,公司年销售逾千万元,成为首批创业者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不过,对于如此评价,老魏回答:“这点规模不算什么,我想做个上市公司。”
从给老师傅递扳手开始
魏杰走上创业之路,有些巧合。2006年,他和导师为某工厂开发新的高精度转台,心想:如果做得好,没准能拿到市场上去卖。正逢上海推出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他就和实验室里另外两名师弟一起提出申请,没想到顺利通过。
项目通过,反令魏杰犯了难。想像中的创业和现实完全不是一码事。作为研究生,帮工厂做技术改造固然不简单,但作为企业,要把产品卖出去更要难得多。三个创业者,除了魏杰工作过两年,其他两位社会经验几乎为零,公司该做啥、产品卖给谁,完全没方向。
通过朋友介绍,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汽轮机厂,代理汽轮机组件的销售和后续服务。虽然从本科到研究生学的都是机械,但魏杰的三人创业团队穿上工作服来到汽轮机车间,一开始连机器都摸不上手,只能给老师傅递扳手、读图纸,“灰头土脸”两个月,终于弄清汽轮机组的装配要点。
然后,他们又翻出这家汽轮机厂多年不联系的客户名录,逐一打电话,一旦有合作可能,立马第一时间出现在客户面前。他们自己,除了报销差旅费,不要汽轮机厂的一分钱工资。很快,他们为汽轮机厂接下两个千万元级别的销售大单,虽然自己赚的利润很少,但机械制造行业的大门,终于向这家小公司开了一条门缝。
一年只做一个模具样品
眼看创业才开个头,汽轮机厂提出“收购”他们的三人团队。如果不答应,就终止一切合作,这意味着精智公司唯一的业务也要断档。
魏杰果断选择了后者。没有业务怎么办?当时公司账面上,还有一笔数目不小的来自基金会的资助,还可用来发工资。但三个人坚持每个月只领800元工资,舍不得动用资助金,情愿在上海理工大学校园内开文印店“补贴家用”。
魏杰觉得,政府资助的资金,是对尚处于萌芽期的大学生创业的鼓励,但不代表鼓励创业者“躺”在这笔钱上不思进取,更不能轻易挥霍掉这笔资金。没有业务的日子里,这家三人公司每天确保一人留守,另外两人则联络同学、朋友,开发新客户。一年后,经昔日同窗介绍,他们终于有机会为一家汽车配件厂商打零工——当配件厂来不及做模具时,精智实业可以帮忙做一些。为了这样一份 “临时工”,魏杰他们投入了近一年做一个样品,只求博得对方信任。
不以“大学生创业”标签示人
随着鼓励大学生创业成为社会共识,部分“书生老板”开始频频上媒体、谈愿景。魏杰有点另类,他从不在公开场合特意强调自己企业的特殊性,甚至谢绝了几乎所有的媒体采访。为何如此“搭架子”?魏杰说,他不想以“特殊身份”吸引额外的善意关注和扶持。脚踏实地做业务,靠实力说话,才是他们期望中的成功。
做机械加工这行,客户口碑很重要。精智公司从打零工开始,从零利润起步,渐渐积累了一批客户。同时,他们也不断调整业务定位,逐步形成了水泵、刀具、汽车配件模具三大业务模块。以刀具代理为例,他们不和大公司抢客户,而是花很大心思选择质量高但不甚知名的国外小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代理和售后服务。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一来竞争少,二来两家小公司可以共同成长。这种牢固关系,是一般的商业合作所不能比拟的。
如今的精智,已是一家真正独立的民营企业,拥有50多名员工,在汽车配件模具方面占据了国内市场40%的份额。走完第一个五年后,他们也制订了一个第二轮 “五年计划”:达到年产值6000万—8000万元,形成核心技术和产品;十年内,争取具备上市条件,成为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