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上理工科技园技术转移平台
一边是束之高阁的高校成果,一边是千金市骨的社会企业,如何让两者能有效对接,打破产学研“两层皮”的现状?上理工科技园依托大学学科与科研成果优势,将成果转化的职能从学校科研部门拓展到科技园的技术转移平台,推动从学校到企业单向成果转化的行政化机制向企业需求与学校研发能力对接的市场化机制转变,并提出了“品牌教授团队”的概念。凭借这一在上海高校科技园中独一无二的创新实践,促使上海理工大学内的众多科研成果得以在上海乃至全国的企业中化为“真金白银”,而上海理工技术转移公司也成为一名优秀的校企“红娘”。
来自武义的喜讯
日前,上理工科技园接到了浙江武义机床厂报来的一则喜讯:截至2010年底,该企业的拳头产品——“CK61100数控卧式车床”已经实现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而仅仅一年之前,武义机床厂还在为研发该产品发愁。
“2010年初,机床厂接到了生产该类车床的一笔订单。公司为此专门组建了一支研发团队,但在一些关键技术环节上迟迟不能突破。这让公司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该厂总经理赵发祥对当时情况记忆犹新,“我们想要去请‘外脑’,但究竟该找哪类专家、哪种技术,我们当时是两眼一抹黑。”
幸运的是,在关键时刻,上理工科技园技术转移武义工作站伸出了援手。在了解企业需求之后,技术转移平台旗下的“先进装备制造知识服务团队”迅速行动起来。组成了以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为主的专家团队,携带设计完成的机床部件图,多次赶赴武义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商讨技术。在短短两个月后,所有技术难题被攻克,产品当年研发、当年投产、当年见效。“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因此培育了一个数控机床研发团队。” 赵发祥说,“我们希望能与上理工科技园的技术转移和品牌团队进行长期合作。”
据悉,仅2010年,通过上理工科技园的技术转移武义工作站开展的技术转移项目就有8项。
从坐等到出击
事实上,为武义机床厂出谋划策,只是上理工科技园技术转移平台成功实施技术开发、转移中的一个例子。创建于2007年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以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为产业基础,紧密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学科优势,搭建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实现国内和国际技术转移。
3年来,上理工科技园技术转移平台开展了500多项技术开发、转移等项目,承接和参与投标项目的成交率达95%,合作伙伴近100家企业,合同金额8000多万元。同时,现场为企业技术服务和诊断350项(次),解决120多项技术难题,带动经济效益产出超百亿元。
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成功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在国内不少高校里,教授的科研成果转化必须通过校内有关机构纳入大学考核体系进行认定,而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在成果市场化推动方面的功效囿于其职能的限定,在动力和成效方面一直不甚理想,高校成果转化率低,成为大学服务于社会的一道亟需跨越的“坎”。
为促进大学科技园功效发挥,上海理工大学打破了这一成规,在高校成果转化的实践上勇于突破,将成果转化的功能扩展到科技园。科研部门的技术转移中心前移,在科技园内构建公司化运作的服务平台,极大地增强了教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灵活性、针对性和积极性。而采用企业化运作的技术转移公司,会利用各种市场化方式主动出击与企业沟通,为科研成果寻找产业落脚点。
2009年10月,上理工技术转移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目前,公司已在苏浙鲁皖建立了9个工作站,在蚌埠建立了技术转移分公司,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文章来自:《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