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表委员建言市科协“十二五”事业发展
来源:上海市科技报 日期:2011年11月25日 版次:A1
11月23日举行的市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是一次上海科技界的盛会,来自学会、区县科协、企业科协、园区科协、基金会、市科协机关部门、直属单位等近千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会议。各方代表、委员围绕市科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纷纷建言献策。
繁荣科普创作 推进共建共享
在市科协未来5年重点任务中提出,积极开展主题科普活动,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对此,奉贤区科协副主席汤芷萍表示,目前各区域科普资源较为分散、不成体系,比如区域内出版某本科普书籍后,其传播面狭窄,形成资源浪费;如想将书籍创作成科普短片,又缺乏人才、技术等资源。她希望市科协能在科普资源创作方面起到牵头作用,将各方资源聚拢,且系统化梳理,推进全社会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建设。她也提出,市科协学会拥有大量专业科技人员,作为远郊区县,特别希望市科协能够积极发动一线科技工作者到基层为农户指点实用技术,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真正做到科普惠民。
上海市世博局副局长黄健之介绍说,他曾在意大利看到创作团队将达芬奇有关建筑、工程设计方面的手稿制作成科普短片,以分析手稿的创作构思。他认为,这样的科普作品结合了名人介绍、科学与艺术,值得借鉴,而我们所匮乏的正是这样能吸引成人与儿童的科普作品。中科院院士褚君浩提出,目前上海缺乏好的科普作品,几乎没有一部好的科普电影,而本市拥有大批院士专家,他们可以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表达,市科协要积极推动和鼓励科学家参与科普工作。
对于市科协提出的“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带动公民科学素质的持续有效提升”的重点任务,普陀区科协常务副主席吴铁延表示,区科协将根据市科协的工作计划,在本区重点开展青少年群体的科普工作,计划在教育系统内的科技特色学校建实验室,开设科技课程,培养青少年对于科技创新的兴趣。
对于科普创作经费问题,市科协副主席俞涛指出,目前虽说有公益基金对于科普创作进行支持,但现状是有政策,却难落地。具体而言,虽然对于热心科普事业的企业有减少税收的政策,但实质上企业难以真正享受到这些政策,于是渐渐没有了积极性,公益科普政策难落地导致工作难推进。对此,他呼吁政府能形成机制体制,有效推进公益科普事业,他也建议政府在科研立项时,要求每个项目拿出1%的经费用于科研科普化,并将此作为课题验收指标,以此切实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
弘扬科学精神 构建评估体系
此次,市科协把推动科学道德规范和学术建设评估体系的建立同样作为了未来5年的重点任务。对此,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深表赞同,他提出,在当前形势下,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尤为重要,否则,必定会导致科学家不以自然界的客观真理为标准,趋炎附势,而并非发自内心的爱好和冲动去搞研究。事实上,目前引起大家重视的科研道德等问题都与整个科技队伍的求真态度相关。他指出,科学研究是枯燥的,科学家要甘于寂寞,执着于自己的研究,就像中世纪时的布鲁诺、伽俐略、哥白尼,他们不得不承受社会舆论对他们的不公正评价。坚持和弘扬科学求真文化,同时向社会普及科学求真文化,这是科技界的责任。
他同时指出,目前科技界都是用SCI影响因子、H-index等国外学术指标来评估我们科研人员的工作,这直接导致了科研人员不敢做有风险、不能发表论文的项目;不敢做服务国家重大目标的应用开发性项目,同时也毁掉了合作精神。
他希望,市科协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对科学精神的弘扬,要让科技人员以爱好为出发点,有选择研究课题的自由;要推动学术建设评估体系的建立。市科协还应该对一些科学技术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判断,淡化政府色彩,像美国科促会强调的就是学术相对政府的独立性。
加强学会建设 园区科协提升服务
市科协副主席谢绳武提出,要加强市科协学会建设,建立现代学会制度。学会需要进一步理顺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市科协学会作为专业领域科技人员的聚集地,可以承担一部分科技成果评价、职业资格培训等工作。这使得学会能有的放矢,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学会同时要加强内部建设,让领军科技人才出任学会理事长,而秘书长、秘书处需要专业化、职业化。这有助于学会能开展经常性的活动,实现学会功能。此外,学会拥有大量专业人才,要让这些来自不同科研机构、企业院校的科技人员,通过学会能互相交流学术。这有利于学科交叉,进而推动科技、产业进步发展。
上海理工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慧波在听取市科协“十二五”规划后,结合园区特点提出,应该让园区科协成为高科技园区文化建设的核心。他解释说,在科技园里,数量众多的科技中小企业也是企业科技人员汇聚之地,团结、服务这些企业科技人员,是园区科协的使命。对于科技企业的老板们来说,通过园区科协能够获得诸如院士专家等高端智力资源,这能为其企业技术进步指明方向,从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企业科技人员来说,园区科协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营造科技人员之家的氛围,使他们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更好地为企业、产业带来科技创新。此外,园区科协,特别是大学科技园的园区科协还有一个天然优势:将高校科技人员与科技企业联系在一起,这有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