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蚌埠基地
(来源:《蚌埠日报》2013年4月3日星期三 A8版)
目前,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蚌埠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已孵化毕业重点企业四家,分别为来自江阴的安徽德重机械有限公司和蚌埠福联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来自深圳的蚌埠汉邦纳米新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来自上海安徽凡越物流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均已供地在高新区自建厂房。另外,来自上海、马鞍山、珠海等地的安徽千恩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蚌埠统力回转支承有限公司、蚌埠德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也即将毕业搬入自建厂房。目前,基地在孵企业中还有华泰液力机械、莱特汽配、吉新通讯、海利医疗设备、功率电器、创业电子、荣茂电子、赛英电子等一批正在迅速壮大“专、特、新”企业。
基地是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与蚌埠高新区管委会强强联手合作、共赢发展的成果。2009年初,基地合作双方抓住安徽省委省政府部署“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组建了蚌埠基地。同时注册成立“蚌埠上理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公司作为基地的运行管理机构,2009年4月30日开园,国家科技部、省政府领导到现场指导。同年11月向科技部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一举申报成功,为2010年高新区晋升国家级创造了条件 。
2010年蚌埠市委市政府授予基地“自主创新十大示范工程”称号。
基地现有6万平方米的研发、办公、生产孵化用房,2009年全部交付使用,现已使用孵化面积为5万平方米。基地现入驻企业总数为60家(其中生产型企业34家),其他为各类服务企业。入驻企业主要从事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传感器、医疗器材、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生产、研发和营销。其中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有4家,安置就业人数1400多人。2012年,基地企业产值达3亿元,主营收入500多万元。
蚌埠上理基地以综合服务与技术转移服务组成的“双轮驱动”服务模式开展服务工作。蚌埠基地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设立了“综合服务、创业孵化、政策辅导、技术转移、人力(人才)资源、科技信息”等9项一整套服务板块,有18家服务机构入驻公共服务平台,完全实现了针对科技中小型企业创业、成长、直至初步形成规模的需要,可按不同类型企业与成长发展阶段给予全覆盖的帮扶支持。到目前为止,基地为企业融资达500万元以上;政策辅导与咨询已成为日常工作;为29家企业办理政策性补助近70万元;定期组织企业参加用工招聘会,以解决用人问题;全基地实行“统一物业、统一用水电管理、统一申报项目、统一技术服务”等,提供保姆式全方位服务。
蚌埠基地技术服务平台是以上海理工大学,以及设在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中国技术转移联盟(由国内45所重点大学合作成立)为依托,携手上海交大、合肥工大、中科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十余家高校产业联盟单位,开展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以高校知识体系资源对接蚌埠产业群的创新发展体系。基地通过培养专职的“技术转移执业经纪人”服务团队,围绕沪蚌全方位合作体系开展技术转移服务工作,并不断拓展沪皖合作的新途径,在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桥梁作用。现正促进驻蚌41所、蚌埠第一人民医院与上理工光电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合作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化;园区企业赛英电子与上理工合作,成功开发了油田数据采集遥测系统的新产品。
目前,基地正在实施省发改委、科技厅下达的《工业服务平台建设》中企业信息化网络建设项目,该项目由三个板块组成,一是建设基地公共综合服务创新展示厅(已投入使用)。二是LED公共服务显示屏(已投入使用)。三是云计算服务器、存储器机房建设正在进行中(与上海有孚计算机网络公司合作)。项目建成后通过三个中心的服务功能,发挥技术、信息与综合服务能力,整合蚌埠基地及上海高校资源,形成高校优势学科与新兴产业强强联手合作的局面,在更高层次,更广泛领域开展全方位的服务活动。不断扩大孵化功能和整体服务能力。
未来蚌埠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基地将继续秉承“承接理念,承接技术,承接产业,沪皖合作,创新未来”的发展理念,在自主创新、现代服务业的领域里不断探索前行。蚌埠基地也必将成为招商引智的平台,创业者、投资者“孵化创业的高地,成 就 未 来 的 热土”。
示范效应
作为蚌埠市自主创新示范工程单位之一,基地发挥上海理工大学学科优势,以实现“理念、技术、产业”三个承接,加强沪皖合作的创新思路,不断地为蚌埠及省内外输送新理念及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自成立以来,累计给市委党校干部班培训达1000多人次。接待调研、考察、参观94家单位和团体,涉及省内外30个市、县,接待客人达3000多人次,有力地宣传了蚌埠,宣传了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基地还为省委政研室、省政府参事室、省人社厅、省科技厅、省经信委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提供调研素材,以制定有关政策。现已上报省委组织部作为党校的实训基地。
链接http://epaper.bbnews.cn/bbrb/20130403/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