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庄社区晨报:创新“莘”企业 上理工“出品”

2014.07.29

                  创新“莘”企业  上理工“出品”
                                             三年累计孵化70余家企业 21家成功毕业
                                   (来源:莘庄社区晨报 2014年7月23日 第31期 05版)
      走进莘凌路211号,一栋六层的白色“筒子楼”映入眼帘,没有霓虹大字,也没有过多装饰,“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莘庄基地”显得有些低调。但就在这不起眼的13400平方米里面,三年累计孵化了70余家企业,其中21家企业成功毕业。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上理工科技园”)总部位于其大学所在的杨浦区,2011年4月,位于莘凌路上的莘庄基地正式运营。莘庄地区第一家企业孵化器就此诞生,并填补了莘庄大学资源的空白。尽管和总部的距离斜跨了整个上海,但这并不妨碍莘庄基地为创业苗圃注入科技养料,引入大学教授讲课、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每月1至2次的创业服务政策宣讲。难怪入驻的在孵企业直言不讳:“我们看中的就是上理工的牌子。”
      3人行到300人     思维创新领跑代驾行业
      “我们还需要地方,这次可能还要至少1千平米”,爱代驾副总夏涛一见基地的招商部副经理邵帅就开口要场地。邵帅笑着告诉记者,“为了这些企业,我的办公室已经搬了三次了,他们要哪层我们都尽量满足,你看这又是要我挪地方的节奏啊。”夏涛所在的爱代驾2011年迁入莘庄基地,当时3个合伙人在一个20多平米的小房间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梦,3年后的今天他们已经拥有300多名员工,现有的1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也满足不了他的扩张速度了。
      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夏涛说可以总结为“天时地利人和”,“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2011年5月份,国家颁布了酒驾获刑的条例,当时我和另外两个合伙人一合计,觉得机会来了!”说干就干,夏涛放弃了月薪过万的白领生活,一方面从社会上招聘专职或兼职司机,由企业统一培训,同时开通热线业务调度司机;另一方面,与各酒店签订正规合同,开拓代驾需求源头。红火了一阵后,企业很快就遭遇了瓶颈期。随着订单的增多,每天的代驾人员调度问题就把夏涛忙得团团转。那时微信热潮刚刚开始,夏涛和伙伴们决定转型,采用新媒体手段,让客户与代驾司机直接联络,而他们由传统的调度公司转变成一家互联网公司,专门做代驾信息交流与发布平台,2012年10月,“爱代驾”网站正式上线,同时发布了手机APP、微信叫爱代驾。
      如今,爱代驾除了酒后代驾外,还推出了商务和旅游代驾,企业发展迅猛。“我很感谢基地在我们创业过程中为我们申请YBC创业青年辅导、闵行专项基金等,特有的培训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这也是我们不愿意离开的原因。”
      院士走进民营企业     技术创新打造环保品牌
      上海创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原先是一家生产农业仪器的民营企业,上海世博会后,董事长罗德平得知,本市环保部门想开展对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的在线监控,建立治理扬尘污染的长效机制。罗德平想,他发明的农业仪器是监测病菌孢子的,这和监测扬尘颗粒物有相通之处。于是,他和环保部门联系,希望开发出符合其需求的空气颗粒物监控系统。
      “我现在经常去各地做扬尘污染监控的讲座,搞得像专家似的,其实,我在环保领域是个门外汉。”可就是这个“门外汉”开发出了“建设工程颗粒物和噪声污染在线监控系统”。该设备已在上海70多个建筑工地安装使用,成为政府部门管理工地的“电子警察”。这种设备还被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地的环保部门引入。
      是谁把“门外汉”带入环保专业领域?罗德平报出一串专家名字: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唐孝炎院士、上海环境科学学会大气分会副主任魏海萍、市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总站站长丁臻敏……去年5月,在市科协、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科协组织下,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创塔,这些专家都是创塔电子科技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专家组成员。
      如今,订购创塔环保监控系统的政府、企业越来越多,罗德平在研发上又有了新的想法。“尽管这是我们自主研发出来的产品,但其中有一个核心软件因为是进口产品,导致成本一直处在较高水平,如果我们能自己研发出那款软件,成本下来了,那么产品的销售量肯定也能增加。”可是那款软件的相关技术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罗德平在网上找了很久也不知道谁才是这方面的相关专家,莘庄基地的工作人员了解后立刻通过大学资源联系到了复旦大学的资深教授,来为创塔的研发助力。罗德平感慨道:“像我们这样的研发企业在产学研基地好处太多了,有各种专家把关帮忙,这样路子就走正了。”
      企业成长全覆盖     服务创新 自掏腰包激励企业
      目前在上理工科技园莘庄基地中,光机电一体化、医疗器械、动力能源、电子科技、互联网应用的企业占了大多数。当被问及这里和其他孵化器的区别时,招商部副经理邵帅自信满满,“作为大学科技园,我们有大学中的知识、设施等技术支撑,还引入了专业科技服务企业,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服务理念和运营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努力打造适合企业成长的生态环境,提供覆盖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全方位服务。”
      记者在莘庄基地的6楼看到了创业苗圃,从适合1至2人、只有9平方米的房间,到适合10人、最大40平方米的房间,各个级别的办公室针对不同的创业团队而设。无论是背着书包、敲着笔记本电脑的单个大学生创业者,还是西装革履、三五成群的创业团队都可以从中选择合适的位置。“一家企业通常孵化成功需要3-5年,我们的成功率目前达到65%,这在全国的孵化器中都是排名靠前的。”
      今年,上理工科技园推出了加快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企业提供了创业支撑类、科技创新类和科技金融类三大服务体系中的十五项资助,尽管每一项的资助金额谈不上是一笔大数目,但却是科技园自掏腰包给创业企业实实在在的激励。“我们可能是第一家这么做的孵化器,之所以这样是想给创业企业多一些帮助和鼓励,也让他们知道,我们不仅仅是房东,还是他们的‘娘家人’。”邵帅如是说。

 


  • 上理工科技园
    集客空间

  • 上理工科技园
    微信公众号

  • 上理工科技园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