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说,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但对于上海水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仁海来说,下水道却是一个可以大展科技创新拳脚的舞台。
从最初的一个个监视下水管道的“地下电子眼”,到如今构建下水管网智能监控、调度系统,再到未来的城市内涝预警系统,马仁海与他的水顿科技一步一个脚印,在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应用的产业道路上稳步迈进。
那么一路走来,马仁海究竟有什么创新秘诀?
秘诀一:空白市场
很难给水顿科技一个明晰的产业划分。说是环保产业,马仁海“捣鼓”出来的创新产品却是能够记录、发送下水管内水流各项数据的传感器;说是智能产业,与马仁海打交道的却大多是各地的水务部门和污水处理厂。
但这一问题,对于马仁海来说,不仅不是一个难题,还是一个瞅了很久的创新良机。在他看来,遍布城市地下、加起来总长度可能比地面马路还要长的下水管,在我国还处于实时监控的真空状态。也就是说,尽管各地水务部门经常会对水管实施翻修维护,但要像电网一样能够每时每刻都掌握整个下水管网的情况,看上去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马仁海认为,这一空白点就是科技创业的创新点。2011年6月,马仁海和他的创业伙伴,离开了科研院所。跟随他们的,只有一份“为下水管道安装‘地下电子眼’”的创业计划,以及引以为傲的传感器研发技术。换句话说,当时的水顿科技是一个纯粹“技术流”企业,缺乏资金、场地、人手,甚至产品还在开发当中。
幸运的是,水顿科技得到了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业苗圃孵化。这使得马仁海和创业伙伴,能在艰难的初创岁月里不受干扰,埋头“攀”科技“树”。而这是水顿科技能在以后发展壮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秘诀二:拓展功能
也许是自身的研发能力比较强横,在水顿科技成立不到半年,就已经研发成功了第一代“地下电子眼”。这一传感器一旦被安装在下水管道里,就能火眼金睛地看清楚管内排水流动的情况,并将数据实时发送给数据收集中心。
而水流数据出现异常,可以成为水务部门判断下水管有无情况的重要依据。利用水流数据结合模型算法能够对下水管中拥塞和渗漏等情况进行判断,水务部门可以制定对应的措施,大大降低天坑或水漫金山的带来的灾害损失。
不出马仁海所料,“地下电子眼”在经历了实验性使用后,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出乎马仁海意料的是,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并不是“地下电子眼”这一产品,而是基于该技术之上的智能城市管理模式——下水道“智能排水”系统。
下水道“智能排水”系统的开发,对于水顿科技来说,难度其实并不算大。只要有了“地下电子眼”收集的下水道水流数据信息,并与泵站、污水处理厂实现共享联动,通过自主研发的管网模型和大数据挖掘调度算法,就基本上搭建起了这样一个系统。
有了这套智能系统,泵站之间相互联合,让某一地区过量的污水及时排出,也可以降低泵站不必要的运行功率,从而确保整个“地下水王国”的安全运转。
在上海,这套“智能排水”系统,解决了一个小区一楼排水不畅的老大难问题——原因出在当地下水道水位过高。在温州,“智能排水”系统经历两次暴雨考验,而没有发生一起事故。今后,该系统会给更多的城市下水道贴上智慧的标签。
秘诀三:一专多能
尽管“智能排水”听上去已经非常“高大上”了,但马仁海还打算进一步“压榨”“地下电子眼”的功能。其中的关键是,水顿科技拥有了区域下水道的大量数据积累。
能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新的客户需求,这可能是大数据的魅力所在吧。而在马仁海的电脑里,一个可以划归大数据产业的城市内涝预警系统正在不断完善中。
在给记者展示的版本中,预警系统以一年以来收集的下水道水运行数据为基础,比对大雨时的降水量,对某一下水道区域发出内涝警告。有趣的是,随着降雨云团的移动,内涝警告也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区域。
马仁海表示,有了这样的预警系统,城市的管理者可以提前安排消防部门,抢排积水或是提前转移人员和财产,避免重大安全事故。
此外,马仁海还打算把“电子眼”从地下移到水面,目前水顿科技陆续推出了小型水质在线监测系统、雷达表面流速仪、移动版监控系统,承担起湖泊、河流的污染和动态监控任务。这将给水顿科技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