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04日 蚌埠日报 版次:[A1]
开栏的话
金秋时节逢盛会,砥砺奋进书华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特大喜讯传来,我市广大干部群众欢欣鼓舞,备感振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众志成城、砥砺奋进,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全心全意为人民,向着建成“两个中心”、实现“两个全面”目标阔步前行。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豪情满怀;续写新的华章,我们信心百倍。今天起,本报开设“喜迎十九大”专栏,集中反映全市各条战线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展现全市干部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本报讯(记者 李扬)
8月31日至9月1日,上海理工国家大学科技园蚌埠基地内,来自上海及我市的30余家创业团队纷纷亮相、各展所能,积极进行项目路演、沪蚌两地创客互动交流等活动。
穿上一套外骨骼机器人,残疾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样迈步行走——这也许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来自上海理工大学的大三学生李磊和他的团队所做的一款机器人既可以用于替代车间工人,又能帮助餐饮行业服务员减轻疲劳程度,提高他们工作效率。
安徽大气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互联网加农业的大数据有限公司,他们带来的项目是农业智能化硬件,帮助农民实现农产品可视化溯源,可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路演活动的举办,让我感受到蚌埠澎湃的创业激情。”蚌埠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金梅认为,正是鼓励创业创新,为“创客”们打造施展才能的舞台,让蚌埠成为了一块创新沃土。
而上海理工国家大学科技园蚌埠基地总经理刘乾坤则认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是否有活力,关键在于创业精神的打造和传递。在蚌埠基地的孵化链条上,已经孵化出了140多家企业,其中有10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规模以上企业。
上理工大学科技园蚌埠基地的蓬勃发展,正是我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一个缩影。
这几年,我市先后建成了浮法玻璃新技术等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小企业产业园等一批创业创新孵化器,后青春工业设计园等一批众创空间,远大创业创新投资等一批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国家高新区科技金融产业园等金融服务载体。连续成功举办省“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皖北人才合作对接会,参与创业、支持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
创业创新氛围的浓厚,带来的是经济活力的增强。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67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数为401家,比上年增加81家,增长25.3%。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广泛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双方达成技术转让合同,让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截至目前,我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44亿元,同比增幅全省第一。合同数353个,位居全省第二。
作为“合芜蚌”的重要一极,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760.7亿元,居全省第四位,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外联部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