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大佬说】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荆勇:科技园区的二次革命——摸着石头过河,将自己也变成他人的石头

2018.04.12




人物小百科

封面人物: 荆勇 

职务: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全国九届科协全委、青专委委员。

园区介绍: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依托上海理工大学、杨浦区政府、上海市科协,按照“一园多基地、产学研一体化”战略规划而创建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园区总部地处上海市东部翔殷路、军工路一线,属于杨浦知识创新区总体规划中的东片高校集聚区和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滨江功能带。2006年10月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采编 | 创+

按照“一园多基地、产学研一体化”战略规划而创建的上理工科技园,先后在上海市区设立翔殷路、莘庄和军工路三大基地。在2009年与2017年的时候跨出上海,分别设立了蚌埠和南通基地,秉持“先进制造业的科技引擎”的总体定位,面向先进制造业若干细分行业,集聚了数控机床、医疗器械、光电仪器、动力机械、出版印刷、虚拟制造等领域独立的研发机构、检测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形成若干由企业总部企业研发中心和大量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以扶持企业成长为目的,以科技、政策、金融、人才、信息等资源为核心、建立“面向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体系,形成了技术转移、创业孵化、金融服务的园区特色,打造培育科技创业企业和创新人才的环境,促进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

上理工科技园翔殷路基地


从“一园多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到“一体两翼”


近两年,上理工科技园处于变革期,作为科技园的总经理,荆勇一直在思考科技园区不只是做物业管理的运营者,而是要做专业园区的运营者,包括品牌服务、资源整合等工作。荆勇带领他的团队在“一园多基地,产学研一体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模式。“一体”即围绕“一园多基地”的科技园载体运营为基础,“两翼”则突出科技园的孵化服务、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荆勇在接受创+采访时,提出只有将“两翼”做大做强才能体现产业园区和经济园区的不同之处。

 

一方面,上理工科技园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相应孵化服务及人才培养。园区积极组织高校师生开展创新创业,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项目筛选、项目评定、项目孵化等环节,形成科技园区产业化推进的全链条服务。同时,上理工科技园积极围绕人才培养,为园区企业提供高校人才储备,对接高校及企业资源。另一方面,在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方面,荆勇认为应当回归本位,要做企业、学校技术转移的经纪人,而不是提供单一的管理服务。2017年,上理工科技园与北方光电合作将高校的太赫兹项目成功转化成为企业,设计了一系列包括顶层设计和配套化的运营管理。成为全国首例成果转化的案例,是教科书式的范本,积累了相应的经验。任何服务都需要成本,如何支撑运营以及高水准的服务,探索在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方面的收益,实现可持续化运营,荆勇认为这是未来科技园在科技服务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


创业服务在于培养环境

打造创业文化的精神而不是简单的财富积累


目前,创业企业跟风现象严重,往往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或概念出现后,其他企业纷纷追从效仿。例如“共享经济”的概念,衍生出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等。一旦某个细分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会经历重新洗牌,因此,共享模式开始出现倒闭关门的现象。企业缺乏创业环境及精神文化的培养,这种共享模式的复制既不是创新也不是创业,而是产品模式的变异。

 

衡量创新创业的成功与否,标准是培养环境,打造创业文化与精神而不是简单的财富积累。传统的科技园区如今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的具体评估与孵化过程中。提供创新创业环境,培养创新创业精神,这是无论新型孵化器或者是传统孵化器都应该尽的职责,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告诉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模式,这同时也符合教育部与科技部对科技园区的整体要求与定义。


四轮驱动创新,实现科技园区品牌化


穷则思变,荆勇认为上理工科技园管理团队正在经历自身的“二次创业”。科技园区如何突破以租金收益、政策扶持等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业务模式,实现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他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想要实现科技园区的品牌化,需要“四轮驱动创新”,即提升科技园区的孵化服务、对外投资、品牌输出、技术转移四项服务能力。

 

一、孵化服务,园区孵化服务的过程中将汇集大批人才与大量经验。作为科技园的老本行, 2008年上海区域的一些大学科技园就率先提出并创建了众创空间的初级模型——临时空间。为响应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6年上理工科技园新推出的集客空间,背靠大学科技园优势资源,通过整合丰富的内外部资源,以“互联网+产业主体+众创空间”为主要形态,集合优势力量为创业团队、创业项目提供产业领域创新创业生态圈。上理工科技园孵化服务转型就是围绕“制造业+”类的企业为服务核心,形成科技孵化服务壁垒,做具有上理工科技园孵化特色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与孵化器。

 

上理工科技园集客空间


二、对外投资。因为没有后续资金的跟进与投入,许多在孵化器内成长起来的企业接二连三的离开,这是孵化器的痛点。资金是联系企业的纽带,科技园区对外投资转型体现在资金和资源相结合。荆勇认为科技园区对外投资在体制及功能模式上的灵活突破,将成为园区经济增长的亮点。

 

三、品牌输出。有需求才有价值,上理工科技园的品牌价值一方面来源于其本身自带高校资源的烙印,一方面也来源于多年耕耘增值的收获。上理工科技园的品牌输出模式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探索以冠名加盟的形式收取一定的费用的柔性输出的道路,另一方面也在探讨与当地政府共同运营的模式,如上理工科技园蚌埠、南通基地。

 

上理工科技园蚌埠基地


上理工科技园南通基地


四、技术转移。针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荆勇提出要做技术转移经纪人,开展技术转移相关的国际化的交流,从顶层设计开始,推进技术转移服务及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企业与高校的技术资源接口。为此,上理工科技园成立了相应的技术转移公司。


科技园区管理的精髓

在于科技园区运营体系的标准化


房屋租赁、政策扶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是传统科技园区收益的主要来源,但避免不了会遇到土地资源稀缺,政策改革等生存危机,很多传统的地产商和老的工业园区正面临着转型。另外,上海有13家大学科技园,杨浦区就占据半壁江山,发展较好的园区就曾涉足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作为园区的根基,为园区提供了资本积累,这一方面上理工科技园并不占优势。因此,上理工科技园重点提升轻资产运营经验,把自身的劣势变成优势,不断提高品牌价值及服务内涵。

 

荆勇认为科技园区管理的精髓在于科技园区运营体系标准化,开发运营标准化的产品。通过深耕细作,挖掘园区内科技企业中的隐形冠军,实现特色化的标准化,成为先进制造业的科技引擎,专业化的标准化的制定者,这也是上理工科技园未来发展的目标。


上理工科技园莘庄基地

 

目前,上理工科技园正处于变革发展期,实现真正转型还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改革的过程需要有试错的精神,科技园区的发展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过程中,不一定摸着石头,但是至少可以在科技园区发展长河中进行探索与实践。有可能自己也成为了后来人过河的石头,让他们能够在我们试错的经验中获得有价值的借鉴,少走弯路,让科技园区的发展之路能够走的更远。


创加服务站供稿

外联部编辑发布


  • 上理工科技园
    集客空间

  • 上理工科技园
    微信公众号

  • 上理工科技园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