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2018年10月24日 上海科技报 第02版
二次创业寻求裂变式发展
——记上理工科技园产学研独特发展模式
文:吴苡婷
由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科协参与主办的上海理工大学—通州湾示范区产学研直通车活动日前在位于杨浦的上理工科技园举行。这是一场一对多的产学研项目和技术服务对接会。
台下坐着的是江苏南通内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南通高科技企业负责人,以及上海启华展览展示有限公司等10家上理工科技园内的高科技企业负责人。台上站着的是上理工的教授们,他们向企业展示了各自的科研项目,如制造过程的视觉快速检测装备、汽车动力系统仿真及零部件开发、海洋养殖用铜合金渔网等,引起了台下企业的兴趣。这些企业还参观了上理工优势学科实验室,了解了学校的大量成果信息。活动刚结束,南通的2位企业负责人就与台上的技术专家探讨起企业的技术升级事项。
这只是上理工科技园每年大量产学研对接活动的一个缩影。上理工科技园旗下的技术转移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市场化运作的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公司总经理童正明告诉记者,每年科技园下属技转公司会举行60场左右的项目对接会,这里的工作人员经常会带着学校的专家跑到全国各大城市的高科技企业,上门为企业进行诊断服务,而驻扎在那里的科技特派员,常年为大量的企业提供着各种精准的科技服务。
大量创新服务背后是上理工科技园发展思维的变化,用上理工科技园总经理荆勇的话来说,就是开启上理工科技园二次创业模式,通过按需服务,促进校内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园区高科技企业不断涌现。
“这是一种思维的转变,根据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要求,作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上理工科技园要迈入专业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回归本位,扎根于高校、服务于高校。” 荆勇告诉记者。
“另外,我们支持高科技企业创新,并不是服务于某个项目或者某个课题,而是面向全校师生的一种服务。”荆勇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调整了工作方法,对于师生初创企业采取的是保姆式服务,这些初创企业还处于孵化阶段,我们会帮助他们走完成立公司的流程,也让他们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而面对几十家已经发展成熟的高科技企业,园区采取的则是精细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家式服务。”
荆勇透露,科技园今后还将更加注重高校教师的科技成果转化,谋求对外投资的创新模式,寻求裂变发展的机会。
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资源的有效对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荆勇表示:“作为科技园,要学会做一个特殊的资源对接平台,好比多功能的USB端口,可以对接政府、高校和企业的有效资源,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链接什么。今天的上理工科技园已经和美国麻省理工、德国汉堡大学、日本江户川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对接与合作。”
在资源有效融合的工作中,基层科协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上理工科技园科协是上海第一家科技园区的科协组织。直通车服务就是其中的一个品牌活动,荆勇告诉记者,每年的直通车活动中,科技园科协都会组织上理工的教授与各大企业进行服务对接,科技园科协还会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为科技工作者们送去最新的政策,并且把他们的意见汇总反馈给相关部门。另外,科技园科协还搭建了连接长三角的平台,科技园科协主办的长三角大学科技园三省一市论坛在促进长三角科技资源融合方面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外联部编辑报道